
在信息过载的社交媒体时代,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已从“权威感”转向“活人感”——即品牌需要展现真实、互动、有温度的一面,而非机械化的单向输出。本文基于海外成功案例,总结六条关键策略,助力出海品牌打破“模板化”营销困境,构建与用户的情感连接。
01保持高频输出:营造在场感
保持高频、稳定的内容输出是建立用户认知的基础,但更关键的是通过互动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“在场感”。星巴克(Starbucks)通过鼓励用户分享带有品牌标签的咖啡创意照片,并定期回复粉丝评论,甚至将用户内容纳入官方宣传素材,成功营造“用户共创”的社区氛围。
02社交证据:用真实故事取代“自卖自夸”
如今消费者更信任“同类”的真实体验,而非品牌的单向宣传。因此品牌普通广告营销已不再足够,消费者需要“社交证据”。爱彼迎(Airbnb) 不仅精选发布用户分享的高质量照片,而且鼓励顾客分享独特的住宿经历,在展现住宿风采的同时也注重情感联结。
多芬(Dove)推出“Real Beauty”活动,邀请普通女性分享自身故事,拒绝过度修饰的广告形象,传递品牌对“真实美”的价值观,引发全球用户共鸣。
03优化个人和品牌形象:从“Logo”到“人格”
统一的视觉风格和拟人化表达是塑造品牌“性格”的关键。男性护理品牌Old Spice 通过荒诞幽默的广告片塑造了“大胆搞怪”的品牌形象,在社交媒体上以夸张表情包和段子与年轻男性用户建立情感连接。
通过打造具有高感染力的IP形象,品牌可以将冰冷的商业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人格体,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。米其林通过经典轮胎人形象必比登(Bibendum)参与赛事赞助、安全驾驶宣传,赋予其“旅行守护者”的角色定位。这一IP不仅成为品牌百年历史的象征,更通过表情包、联名商品等年轻化运营,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吸引新一代消费者。
04建立社区感:从“粉丝”到“家人”
乐高(Lego)社区是社区营销的绝佳范例,其形式是在一个名为Lego Ideas的网络平台上,社区成员可以分享新产品的视觉创意,并展示他们使用乐高制作的作品。成员可以对特定创意进行投票和评论。通过建立专属社群,能够增强用户的归属感,使其成为品牌的“自来水”。
05员工驱动内容:让品牌背后的“人”被看见
在消费者渴望真实性和透明度的时代,员工已成为品牌最值得信赖的声音之一。Adobe鼓励员工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分享工作日、新产品功能和公司活动的点滴。这项员工宣传计划展示了Adobe的人性化一面及其充满活力的工作文化。
除了Adobe公司,现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注重Employee-Generated Content(EGC),即员工生成内容。例如Zappos该品牌鼓励员工展示公司文化和幕后花絮,生动展现品牌“活人感”。
06创建表情包和相关内容:幽默是最高效的传播语言
在社交媒体营销中,幽默是一种强大的沟通工具,能够迅速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。其中,meme营销(梗图营销)因其低成本、高传播性的特点,成为品牌提升社交影响力的有效方式。
例如,快餐品牌Chipotle紧跟网络潮流,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与年轻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梗图,轻松幽默地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社交语境,从而吸引大量互动和分享。
平衡“活人感”与品牌边界的三大原则
在打造“活人感”营销赛道上,如何激发共鸣又不失品牌调性,需要平衡“活人感”与品牌边界的三大原则。
真实而非随意
塑造“活人感”需要确保品牌所展现的真实性符合其价值观和市场定位。汉堡王曾推出一则充满争议的广告——以长时间拍摄的方式展示皇堡发霉变质的过程,试图强调其食品无人工防腐剂。然而这种营销方式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,反而降低了顾客的购买欲因此,品牌在展现真实性时,应确保信息传递的方式能够增强品牌认同,而非适得其反。
互动而非迎合
紧跟潮流、积极互动固然重要,但品牌在追逐热点时若过于急功近利,忽略了用户的接受度,很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。品牌应避免盲目跟风,真正的互动营销应建立在对用户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之上。
创新而非偏离
创新是营销的生命力,但品牌创新的方向必须与其核心理念保持一致。如Glossier虽依赖UGC,但坚持“自然美”主线,避免内容杂乱,确保品牌形象清晰统一。
结语
打造海外社交媒体的“活人感”不仅仅是展现温暖的人性,更在于深入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,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。通过高频互动、真实故事、个性化品牌形象、社群构建、员工代言以及幽默内容的多维策略,品牌可以有效打破传统“机器人式”营销的桎梏,赢得用户真诚信赖。只有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不变的前提下,通过不断创新和细致打磨营销细节,才能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,打造出既充满人情味又极具商业力量的品牌新形象。